即便你成为了低端中的低端,你依然拥有一些基本权利是任何人无法干涉的,也就是说在基本权利方面,每个人都是完全平等的。
要着眼于科学发展推动创新。同时,随着社会结构和经济体制的变动,带来了价值观念和利益格局的重大变化,加之社会建设和社会管理水平相对滞后,使得大量社会矛盾需要通过诉讼集中化解,人民法院工作面临的考验更加严峻,承担的任务更加繁重,遇到的情况更加复杂,人民群众的期待更加迫切。
当前,越来越多的矛盾和纠纷以案件的形式进入司法领域,特别是进入基层法院。完善司法救助工作机制,加大司法救助力度,确保当事人的诉权。作为法院院长,无论在思想政治素质方面,还是在业务能力素质方面,或者在作风纪律素质方面,都理应成为广大干警的表率。因此,法院院长不仅是法律家,还应是政治家。找准司法服务和保障经济社会发展的切入点和着力点,努力把中央的重大决策转化为切实可行的工作部署和实际行动,努力使法院工作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职能作用得到充分发挥,使法院工作适应形势的发展变化。
立足司法特性,确保法官队伍纯洁。这些方面的争议一旦成为涉诉信访问题,会牵扯法院很大的精力,特别是非正常访、重复访、越级访、进京访数量较多,给法院正常的审判工作带来极大的影响。同时,完善宪法解释程序机制,加强宪法解释工作,积极回应对涉及宪法有关问题的关切。
法律职业准入和管理制度不断完善,法治工作人员有序流动和交流锻炼机制逐渐制度化、常态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职业共同体建设成效显著。构建党统一指挥、全面覆盖、权威高效的监督体系,把党内监督同国家机关监督、民主监督、司法监督、群众监督、舆论监督贯通起来,增强监督合力,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强调坚持和完善党和国家监督体系,强化对权力运行的制约和监督。1真信真用,坚持以习近平法治思想为引领 伟大时代孕育伟大理论,伟大理论引领伟大征程。科学性是指人们所凝练、构建、诠释的范畴、命题、知识、观点、论点、话语等,具有依托一定学科框架所型构并且遵循该学科思维规律与方法论所形成的练达知识体系。
(3)健全诉讼制度机制。必须统筹谋划,始终坚持党统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体系,有效维护执政安全、制度安全、国家长治久安。
历史和现实深刻启示我们,必须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以不同发展阶段人民群众对民主、法治、公平、正义、安全、环境等日益增长的需求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始终聚焦群众所急所需所盼,系统研究谋划和解决法治领域人民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不断增强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用法治保障人民安居乐业,保障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2遵循规律,坚持改革与法治双轮驱动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统筹实施改革与法治双轮驱动战略,始终坚持改革决策与法律规范相统一、相协调:改革决策为法律规范的制定提供方向引领和价值内核。十年来,在党中央的强力推动下,法治监督体系稳步严密覆盖至法治建设的各个环节,实现了权力相互制约、良性运行,确保了全面依法治国各项任务真正落地,有力维护了执政安全、制度安全,保证了党的团结、国家统一、市场统一、法制统一,持续创造经济高速发展与社会长期稳定的两个奇迹,彰显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建设的人民性价值底色,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框定了科学规范的运行轨道。法治体系效能转化整体性提升。
这一新命题、新论断,新思想、新战略,新方略、新方法,蕴含着深邃的政理、法理、学理,彰显出党领导法治的政治定力、以人民为中心的根本立场、奉法强国的坚定信念、求真务实的实践理性、统筹全局的系统观念、精准练达的辩证方法、尊法据理的法律思维、守正创新的理论品格。这一阶段,国家监察体制改革通过地方试点向全域铺开,组建监察委员会,制定《监察法》,修订《人民法院组织法》《人民检察院组织法》《刑事诉讼法》等法律法规,中国特色国家监察体系总体框架基本形成。2018年3月,十三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通过《宪法修正案》和《监察法》,组建国家监察委员会,确立了国家监察委员会的宪法地位,实现了国家机构、党和国家监督体系重大创制。颁布施行《民法典》,适时出台《外商投资法》《反外国制裁法》等,对各类民事主体的各种人身关系、财产关系与依法反制外国歧视性措施提供法律保障。
摘要:十年法治中国建设的标志性成果是形成发展了习近平法治思想,这一思想体系凝结着中国共产党人在法治建设长期探索中的智慧结晶,开辟了21世纪马克思主义法治理论中国化时代化的新境界,提供了新时代全面依法治国、加快推进法治中国建设的行动指南。截至2022年6月,全国共有律师60.5万人,律师事务所3.7万余家。
二、法治建设战略的历史性转变 在现代国家治理体系中,法治作为政治文明的重要标识,是构建社会秩序的核心力量,法治建设对于国家建设和政治发展具有全局性与关键性的战略意义。从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将深化行政体制改革纳入全面深化改革总体布局,明确建设法治政府在法治中国建设中的地位与作用,到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决定提出深入推进依法行政,加快建设职能科学、权责法定、执法严明、公开公正、廉洁高效、守法诚信的法治政府目标。
2014年10月,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作出《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在法治建设战略目标层面,提出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总目标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党内法规的学习宣传教育不断强化,执纪执规责任落实有力,尤其是党内党外监督的体制机制及其衔接日渐明晰。(2)实施效能稳步提升。立善法于一国,则一国治。十年来,在习近平同志关于法治队伍建设系列重要论述的引领下,法治工作队伍的革命化、正规化、专业化、职业化水平显著提升,德才兼备的高素质法治工作队伍建设效果明显。通过的《宪法修正案》(2018)设立国家监察委员会,将政府行政监察职能整体划转国家监察委,形成一府一委两院新型国家权力结构。
4统筹谋划,以党的集中统一领导为保证 中国共产党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通过现行宪法第五个修正案 在总体保持现行宪法连续性和稳定性的基础上,2018年3月11日,十三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高票表决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修正案》[以下简称《宪法修正案》(2018)],确立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在国家政治和社会生活中的指导地位。
2020年11月召开的中央全面依法治国工作会议响应人民的呼唤与时代的需求,将习近平同志关于法治的系列论述概括定位为习近平法治思想,明确为全面依法治国的根本指导思想和长期基本遵循。从《中央党内法规制定工作五年规划纲要(2013—2017年)》提出到建党100周年时全面建成内容科学、程序严密、配套完备、运行有效的党内法规制度体系,到《关于加强党内法规制度建设的意见》提出到建党100周年时,形成比较完善的党内法规制度体系、高效的党内法规制度实施体系、有力的党内法规制度建设保障体系,再到《中央党内法规制定工作第二个五年规划(2018—2022年)》进一步明确建成比较完善的党内法规体系的任务书。
新冠肺炎疫情防控过程中,法治有力保障了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的统筹发展。习近平法治思想坚持从我国国情和实际出发,正确解读中国现实、回答中国问题,提炼了一整套具有标识性原创性的核心范畴、基本命题、重大论断、经典观点、兴国论语、济世方法、智慧安邦、法治惠民的学术体系、话语体系、传播体系。
正如习近平同志所指出的,党的领导是我国社会主义法治之魂,是我国法治同西方资本主义国家法治最大的区别。在此进程中,习近平法治思想始终直面人民群众对民主、法治、公平、正义、安全、环境的新要求新期待,以及法治建设与之不适应、不符合的矛盾,以解决突出问题为着力点,全面深化法治领域改革,推动全面依法治国不断取得突破性进展,深刻系统准确地回答了新时代为什么实行全面依法治国、怎样实现全面依法治国等一系列重大问题。在法治中国建设进程中,党和国家始终遵循中国特色法治发展的规律,坚持从国情出发以及结合社会发展的阶段性特征,积极、稳妥、有序地推进改革。对于法治建设而言,党的领导是推进全面依法治国的坚强政治保障。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主动将法治队伍建设融入党和国家工作大局,紧紧围绕全面依法治国总目标,谋划建设法治队伍的方案策略,研究推进法治队伍建设的目标、原则、路径。步入新时代,党的领导对社会主义法治建设的决定性作用进一步凸显,集中体现为: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始终坚定不移地带领人民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确保法治建设不犯方向性、颠覆性错误。
进入专题: 法治中国 。以财物省级统管目标为取向,类型化的财物省级保障体系稳步建立。
(3)推进合宪性审查及宪法解释工作。2020年6月20日,十三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九次会议通过了《公职人员政务处分法》,在规范层面具化了国家监察体制改革要求的公职人员监察全覆盖,对于强化对权力运行的制约和监督,构建一体推进不敢腐、不能腐、不想腐制度体系具有重要意义。
修订涉及人民警察、反分裂国家、核安全、国家秘密保护、国防、军事设施保护、枪支管理、国防教育、测绘等法律9部,维护国家政治安全能力进一步提升。它不仅向全世界宣告了新时代新征程中国共产党的使命任务,而且宣告了在法治轨道上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意义重大而深远。其中,党中央制定的中央党内法规221部,中央纪委以及党中央有关部门制定的部委党内法规170部,省、自治区、直辖市党委制定的地方党内法规3327部。领导全体人民开展生动宏大的社会治理实践,开辟了一条中国式社会治理现代化之路,取得了国家政治安全、社会治安防控、公共安全保障、社会矛盾化解、食品安全保障、生态空间治理、市域社会治理、基层治理、网络社会治理、公共服务保障水平十大显著成就。
法治建设体系的重塑式变革。截至2022年3月,共召开全体会议195次,服务第十三届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制定法律41件,修改法律101件次,通过有关法律问题和重大问题的决定44件,有力确保了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通过的法律和作出的决定决议符合宪法规定和宪法精神。
根据经济社会发展的新情况,及时通过《刑法修正案(九)》《刑法修正案(十)》《刑法修正案(十一)》。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明确提出全面依法治国,并将其纳入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作出一系列重大决策部署,开启了全面依法治国新时代,推动我国社会主义法治建设发生历史性变革、取得历史性成就。
全国法院系统法官人数由占在编人员的61.76%,瘦身为35.33%。截至2022年3月十三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闭幕,制定法律67件,修改法律233件次,作出法律解释9件,作出有关法律问题和重大问题的决定96件次。